新闻浏览
上交所疾推国际板背后:专家指条件尚不成熟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 作者-曲瑞雪 | 发布时间-2010/2/21 10:03:48

2010年1月31日,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上海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上海将全力配合有关方面的工作,争取早日推出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

  这是自2009年5月上海市政府表示适时启动国际板之后,来自于官方的关于创业板最新和最近的声音。两天前的1月29日,上交所理事长耿亮刚在一公开场合表态:“要加快速度、加大力度推进国际板市场的建设。”此前的2010年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国际板首次明确列入日程表,会议提出了“积极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的制度安排”。

  当下,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资本市场“历史遗留问题”尘埃落定,国际板一跃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最为火暴的议题,相关讨论亦随之升温。

  而国际板之所以能“火起来”,除了事关重大,更是因为争议四起,虽然监管层仍未给出明确的时间安排,但“疾推”和“缓行”观点,已出现根本对立。

  “疾推”背后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目前,上交所国际板规则正在制定修改中,相关技术问题也在不断完善。

  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的市场人士认为,上交所创立国际板进程的加快,背后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推动。信息表明,上海市政府方面已经把设立国际板视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一个重要内容。

  但也有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随着深市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推出,沪市在上新板块这一“指标”方面显然压力骤增,所以会力主速推国际板。

  相关信息显示,自国际板概念提出后,已经先后有中移动、中海油、中国电信,和汇丰控股、渣打银行、路透社、恒生银行、东亚银行、星展银行、纳斯达克、纽交所、可口可乐、西门子、联合利华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表态要登陆国际板。

  此前还有报道称,汇丰银行已经在国内找好了保荐人,计划筹集相当于50亿英镑的资金。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成后最大的竞争对手、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也表示,上海交易所推出国际板势在必行;伦敦证券交易所新任CEO罗睿铎则透露,“对于中国正在酝酿的国际板市场,早有所筹划。”

  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国资本市场一定要往开放方向走,不管是一大步还是一小步,都是有意义的。

  “我不认为等过几年再推出国际板会更好。我国资本市场封山育林几十年了,还不是没有强大起来?从行业竞争和市场发展看,只有通过良性的公平竞争才能够让经济和市场更加发达和强壮。”沈明高强调。

“缓行”之论

  面对境外企业登陆A股的热情,以及相关机构对国际板的厚爱,一些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的人士则对目前力推国际板表示了担忧。

  在这些人士看来,现阶段国际板对于我国资本市场而言还并非“必需品”,且国内资本市场推出国际板的条件也并不成熟。

  天相投顾首席策略分析师仇彦英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要不要推出国际板,我们本应站在经济利益的角度和境内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来探讨。但是,当前力推国际板的人士,则多是从抽象的国际化概念角度、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形式化角度来思考的。

  仇彦英认为,如果真能从国家经济和投资者现实利益角度去考虑,眼下我们并不需要国际板。

  “中国股市最主要的功能是解决本国企业的融资问题,在目前我国股市融资功能还很落后的情况下,需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地方还很多。”仇彦英表示,而一旦国际板启动,国际跨国公司的巨大融资规模,将对国内企业尤其中小企业融资形成“挤出效应”。

  据他分析,当前境内符合上市条件并有上市期望的企业数以万计,而等待排队上市的企业也有上千家之多。能够在A股上市的国际化集团企业,上市融资规模至少以10亿美元计。这一规模将能够同时满足上百家、甚至数百家国内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

  MG金融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并不是发达国家的市场有什么模式我们跟着补上,就叫国际化了。从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看,当务之急也不是去推什么新产品或新板块,关键还在于制度的健全,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等方面。

  “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时应该避虚就实,不能只奔着硬件达标,更应该注重配套的制度和技术等软件是否到位。”谭雅玲说。

  近一年来,知名财经研究人士皮海洲曾数次撰文谏言缓行国际板。他同样表示,A股市场没有义务为外企融资提供服务,特别是在目前国内企业都排队等待融资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过早推出国际板,让外企来与国内企业争夺资金。

  皮海洲同时认为,当前A股市场远未成熟,一些制度上的缺陷导致了新股发行市盈率高居不下。此时贸然启动国际板,无疑会成为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来华高价圈钱的利器。如此一来,不仅国际板的投资价值丧失,而且国民资产也会因此流失。

  申银万国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赞同皮海洲的观点。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提出,在我们的资金应对境内银行补充资本充足率尚且捉襟见肘之际,再让大型海外企业来融资,很可能进一步强化供求失衡矛盾,酿成供求失衡的风险。

  “我们不是永远不需要国际板,关键是要把风险想透,等各方面条件成熟了再推不迟。”桂浩明向本刊记者表示,创业板准备了十年才推出来,国际板不一定要等上三五年,但也没有紧迫到非在2010年推出不可的程度。

  对于引进一批海外企业来国际板上市将上海证券市场建成国际资本市场的观点,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敏说:“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真正前提和基础是货币的自由兑换、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完善的监管制度、高质量的上市企业以及高素质的投资者等,而并非是国外企业在境内上市这么简单。”

“双赢”争议

  上海某知名私募基金合伙人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在表达了另一种观点,“别人来我们A股上市,我们说是‘圈钱’,可此前我们到纽交所、伦交所、纳斯达克去上市,又算什么呢?”

  该人士认为,资本本身就是互融互通的,国际板只要是能真正把优秀的企业介绍到中国,让中国投资者也能享受成长带来的益处就可以了。我们不能只看到外资企业融走了我们的钱,也要看到这些企业会永续经营,能够创造超额利润,这对投融资双方来说都是利好,其实是取得了双赢的结果。

  对于“双赢”的判断,接受本刊采访的多位人士也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曹和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则从中国和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阶段角度分析,指出现阶段我国推出国际板“并不划算”。

  曹和平说,过去中国的企业到海外上市,认为利用自己的股权换取了境外的资金,求得自身的发展,我们得到了好处。这没有错。但在这些企业上市一段时间之后,才猛然发现,去海外上市的都是发展非常好的企业,这些企业最初融得的资金很快都以利润的方式作为报酬又返还给人家了。所以我们的企业运用外部资金的结果,是给予别人的长期收益远远超过了我们最初融得的资本。

  “但现在把这个思路反过来用,如果海外企业到我们这里来运用我们的资金,是不是我们就能扯平呢?”曹和平说,要达到这一结果,前提是这些海外企业所在经济体的成长要像我们国家一样。但很显然,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这都是很难实现的。

  “那么我们投资外资所能获得的报酬率,就不可能像外资投资我们的企业得到的收益多,当然也不如我们投资内资企业高。这样看来,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无论是我们的好企业走出去,还是把外资的好企业引进来,都是我们不划算。”曹和平表示。

  谭雅玲也向本刊记者表示,我们不能总图虚名、“傻实在”,我们做决策关键是要看怎样会更有利于自我的发展。

  谭雅玲说,现在条件下,只有我们先把资本市场的制度完善了,把各种风险考虑充分了,再让外资进来,让他们可以赚到钱,我们也不会吃亏,那才叫双赢,当我们的经济能够满足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时,再推出国际板不迟。

   栏目列表
-----------------------------------------
   信息搜索
-----------------------------------------
关键字:
范  围:  
关于我们 | 法律条款 | 站务留言 | 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 企业邮箱